一、物理壓榨工藝(以油茶籽為例)
傳統(tǒng)壓榨法:將油茶籽加水破碎(加水的目的是防止炒焦) → 然后入鍋炒熟→ 再入螺旋榨油機壓榨 → 出毛油(半成品油)→ 將毛油沉淀→ 進行毛油精煉 → 最后制成食用油。
山茶油加工工藝:去石機(通過質量秤選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雜質去石除雜) → 清洗機(清洗茶籽)→ 一號烘干機(烘干表面水分)→ 磁選機色選機(選出當中色澤及顆粒都不夠飽滿的茶籽)→ 二號烘干機(控制茶籽含水量保持在6%-7%)→出毛油(半成品油)→ 濾油箱(物理精深過濾)→冷提罐(物理0-4攝氏度定向吸附) → 導入成品油儲存罐曲
二、化學浸出油工藝(以油茶籽為例)
先將茶籽壓成碎薄片 → 用六號輕汽油浸泡,使油脂溶解在輕汽油中形成混合油→ 然后對混合油進行加熱蒸餾除去輕汽油,制成半成品油 → 菜籽毛油化學高溫精煉脫膠、脫色、脫臭(用15波美度的堿液提煉;脫色用膨潤白土,并適當加入活性炭) → 最后制成食用油。
壓榨與浸出油兩者優(yōu)劣對比
1、營養(yǎng)
壓榨油:不破壞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,保留了油料作物原有的營養(yǎng)成分(維生素、礦物質、微量元素等),也保留了植物原有的天然香味。
浸出油:由于高溫、化學的加工過程,破壞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,營養(yǎng)成分(維生素、礦物質、微量元素等)遭到破壞、流失。因此浸出油主要成分就是各種脂肪酸,只能為人體提供能量,基本上無營養(yǎng)可言。浸出油通常無色無味,聞不到植物原有的香味。
2、化學殘留
壓榨油:基本上無化學殘留物。
浸出油:6號汽油等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化學物質都有殘留,這些物質對人體無益、甚至有毒。
3、致癌物質苯并芘
壓榨油:低溫、物理加工過程,不產(chǎn)生致癌物質苯并芘。
浸出油:高溫加工過程產(chǎn)生苯并芘(燒烤、油炸、吸煙都會產(chǎn)生),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。
4)人工抗氧化劑
壓榨油:植物油中本來就有天然的抗氧化物質,可以不加或少加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劑。
浸出油:高溫加工過程中破壞了原有的抗氧化物質,而缺少抗氧化物質的保護食用油極易被氧化而產(chǎn)生酸敗現(xiàn)象,破壞營養(yǎng)價值、產(chǎn)生對人體有害成分,并影響口感。因此浸出食用油必須添加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劑BHA(丁基羥基茴香醚)、BHT(二丁基羥基甲苯)、TBHQ(叔丁基對苯二酚)等,這些抗氧化劑具有潛在的毒性甚至致癌作用,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,許多國家已經(jīng)禁止使用。
山茶油基礎知識
山茶油(又名野山茶油,茶籽油,油茶籽油)取自山茶屬山茶科油茶樹的種籽。山茶油的制作過程可分為:去殼,曬干,粉碎,蒸,榨油,過濾。
茶油中不含芥酸,膽固醇。經(jīng)測試:茶油中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0%以上,油酸達到80~83%,亞油酸達到7~13%,尤其是它所含的豐富的亞麻酸是人體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。
山茶油是從山茶科(Camellia)油茶(Camellia oleiferaAbel)樹種子中獲得的,是我國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,中國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廣的國家,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產(chǎn)基地,除此之外只有東南亞、日本等國有極少量的分布。油茶的中心產(chǎn)地則分布在我國的大別山區(qū)域、西南及湘、贛南、贛西部,是我國特有的油料樹種,中國是油茶的原產(chǎn)地。油茶樹生長在沒有污染的亞熱帶南嶺濕潤氣候區(qū),整個生長過程中不施農(nóng)藥、化肥等。經(jīng)緯度及土質氣候適宜營養(yǎng)成分高。不含芥酸、膽固醇、黃曲霉素等對人體有害物質。色澤金黃或淺黃,品質純凈,澄清透明,氣味清香,味道純正。為中國政府提倡推廣的純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,以及國際糧農(nóng)組織首推的衛(wèi)生保健植物食用油。
山茶油的傳說
相傳元末年間,朱元璋被陳友諒軍隊追殺到建昌(今江西苑溪村)的一片油茶林,正在油茶林中采摘的老農(nóng)見此狀況急中生智把朱元璋裝扮成采摘油茶果的農(nóng)夫,幸免一劫。朱元璋深切的稱老農(nóng)為救命“老表”。
老表見朱元璋遍體是傷。用茶油幫他涂上。不幾天朱元璋就覺得身上的傷口愈合、紅腫漸消,于是他高興地稱此油茶果,是“上天賜給大地的人間奇果”。后來他在老表家休養(yǎng)一段時間,便秘又有好轉,得知這是每天吃茶油的緣故。從此。朱元璋與茶油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經(jīng)現(xiàn)代科學證實,茶油的脂肪酸組成與橄欖油極為相似,而其平均組成則高于橄欖油 。
信息來源:梵凈山茶油